(专业代码:100501k)
一、专业简介
中医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6年,本专业利用南阳作为仲景故里的区域文化优势,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理念,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建立了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室、中药实验室、针灸推拿实训室、机能实验室、显微形态实验室、医学技能实训室、护理实验室等10余个教学实验实训室及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南阳市中医免疫重点实验室,拥有1家直属附属医院、1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0余家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中医学专业为河南省一流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医学教育质量标准,2019年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构建了能够突出中医思维和传承仲景学术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地域色彩的“传承弘扬仲景学术,培养中医应用人才”的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系统的中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仲景学术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工作的中医学应用型人才。
三、专业学制及修读学分规定
学制:基本学制五年,按照学年学分制管理, 最长不超过8年。
修读学分:本专业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所有实践性教学环节,成绩合格,且通过临床技能考核,获得总学分239学分,准予毕业。
四、学生毕业要求
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忠于人民,愿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奋斗。
1-2热爱中医事业,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责任,将关心病人与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1-3尊重患者及家属,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与能力;尊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1-4在职业实践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1-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1-7 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1-8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谨慎考虑病人及家属的利益。
1-9具有科学态度,具有理性地分析、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2.知识目标
2-1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2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2-3 掌握《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理论与知识。
2-4 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临床诊疗知识。
2-5 熟悉预防医学知识与全科医学知识;熟悉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相关知识,及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知识及中医康复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中西医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2-6 熟悉西医基本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了解改善残障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2-7 熟悉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2-8 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2-9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3.技能目标
3-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的能力;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3-2具有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辨证论治的能力。
3-3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3-4具有对一般急症进行初步诊断、急救及处理的能力。
3-5具有根据情况合理选择临床技术和方法、手段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3-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3-7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具有中医药文化知识、实践技能传承的能力。
3-8具有利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
3-9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运用一门外语初步阅读、检索医学文献的能力。
3-10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业的精神。
五、授予学位
达到《南阳理工学院学院普通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中医学。
七、核心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八、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主要课程模块
1.中医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构成,通过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该模块以课堂教学为主,中医诊断学课程安排部分实训,中药学安排部分实践课利用张仲景药用植园与中药标本馆辅导学生辨识中药原植物及饮片。要求学生背诵药性赋、汤头歌。
中医基础课程模块(共20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中医基础理论* | 5 | 80 | 1 | 考试 |
中医诊断学* | 5 | 80 | 2 | 考试 |
中药学* | 5 | 80 | 3 | 考试 |
方剂学* | 5 | 80 | 4 | 考试 |
2.中医经典与仲景学术传承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内经选读》、《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及《张仲景学术思想概论》、《经方医案选析》、《经方药物辨识》、《易学基础》、《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构成,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使学生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熟识经方,培养阅读中医古籍的能力,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和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突出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传承。该模块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病案讨论、自学研读、药物辨识等,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经典原文。
中医经典与仲景学术传承课程模块(共学32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内经选读 | 4.5 | 72 | 3 | 考试 |
伤寒论选读 | 7 | 112 | 4 | 考试 |
金匮要略 | 6.5 | 104 | 5 | 考试 |
温病学 | 4 | 64 | 6 | 考试 |
易学基础 | 2 | 32 | 6 | 考查 |
张仲景学术思想概论 | 2 | 32 | 6 | 考查 |
经方医案选析 | 2 | 32 | 7 | 考查 |
经方药物辨识 | 2 | 32 | 7 | 考查 |
中医各家学说 | 2 | 32 | 8 | 考查 |
3.中医临床课程模块
该模块课程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中医药知识处理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能力。由《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等临床课程组成。该模块结合采用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中医临床课程模块(共35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中医内科学* | 6.5 | 104 | 6 | 考试 |
中医外科学* | 4 | 64 | 7 | 考试 |
中医妇科学* | 4 | 64 | 7 | 考试 |
中医儿科学* | 3.5 | 56 | 7 | 考试 |
针灸学* | 5 | 80 | 7 | 考试 |
中医骨伤科学 | 3.5 | 56 | 8 | 考查 |
中医急诊学 | 2 | 32 | 7 | 考查 |
推拿学 | 2.5 | 40 | 8 | 考查 |
中医耳鼻喉科学 | 2 | 32 | 8 | 考查 |
中医眼科学 | 2 | 32 | 8 | 考查 |
4.基础医学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构成。该模块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医学课程模块(共29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正常人体解剖学 | 5 | 80 | 2 | 考试 |
组织学与胚胎学 | 2 | 32 | 2 | 考查 |
生理学 | 5 | 80 | 3 | 考试 |
生物化学 | 3.5 | 56 | 3 | 考试 |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 3.5 | 56 | 4 | 考试 |
病理学 | 4 | 64 | 4 | 考试 |
医学分子生物学 | 2 | 32 | 4 | 考查 |
药理学 | 4 | 64 | 5 | 考试 |
5.临床医学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组成。除了课堂教学、床边教学以外,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和临床模拟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训练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共16.5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诊断学基础* | 5.5 | 88 | 5 | 考试 |
内科学* | 5 | 80 | 6 | 考试 |
儿科学 | 1.5 | 24 | 6 | 考查 |
妇产科学 | 1.5 | 24 | 6 | 考查 |
西医外科学 | 3 | 48 | 8 | 考试 |
6.人文与社会学科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医学伦理学》、《卫生法》、《中国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能》等课程组成,学生科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部分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
人文与社会学科课程模块(共9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中国医学史 | 1.5 | 24 | 1 | 考查 |
医学心理学 | 1.5 | 24 | 5 | 考查 |
卫生法* | 1.5 | 24 | 6 | 考查 |
医学伦理学* | 1.5 | 24 | 7 | 考查 |
医学统计学 | 2 | 32 | 7 | 考查 |
医患沟通技能 | 1 | 16 | 8 | 考查 |
7. 全科医学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传染病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疫病学》等课程组成,学生科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部分课程,培养学生预防服务的意识,建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消费观念及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医学服务指导。
全科医学与预防医学课程模块(共10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预防医学 | 2 | 32 | 5 | 考查 |
全科医学概论 | 2.5 | 40 | 6 | 考查 |
传染病学* | 2 | 32 | 8 | 考查 |
中医养生康复学 | 2 | 32 | 8 | 考查 |
中医疫病学 | 1.5 | 24 | 8 | 考查 |
8. 专业导入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中医学专业导论》、《医古文》、《中医哲学基础》、《中医训诂学》、《中医思维学》、《循证医学》、《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等课程组成,学生科根据需要和兴趣选修部分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科研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拓展知识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导入和学习能力提升课程模块(共14.5学分)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分配 | 修读学期 | 考核方式 |
中医学专业导论 | 0.5 | 8 | 1 | 考查 |
医古文 | 4 | 64 | 1 | 考试 |
中医哲学基础 | 1.5 | 24 | 1 | 考查 |
中医文化学 | 1.5 | 24 | 2 | 考查 |
中医训诂学 | 2 | 32 | 2 | 考查 |
中医思维学 | 2 | 32 | 3 | 考查 |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 1 | 16 | 3 | 考查 |
循证医学 | 2 | 32 | 7 | 考查 |
(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实训)、预实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第二课堂,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课程实验(实训):前期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在医学实验(实训)中心进行,以课程内实验(实训)教学为主。后期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以临床见习为主,主要在附属医院和实习医院进行。
预实习: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寒暑假进行。主要让学生了解医院管理概况、医事法规状况,熟悉医院工作基本流程、诊病基本流程及操作规范,熟知接诊基本常识、医患沟通技巧等各方面内容。预实习是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有效途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等学习的有效举措。要求采取“自主联系实习单位、自主联系带教老师、自主安排实习时间”三自主方式进行。要求学生预实习结束后能够了解所在医院的整体构建,掌握门诊病人的就诊流程、住院病人的就诊流程、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区别等内容。
临床见习:安排在大三、大四的寒暑假进行。主要让学生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初步接触病人,加强对课堂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学、针灸学等相关课程的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针灸科、西医内科等相关科室基本诊疗技能,以及科室常见病的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及西医视、触、叩、听、嗅等病情资料收集方法;掌握《伤寒论选读》和《金匮要略》方证的临床应用;熟悉重点疾病的辨证治疗和方药,以及重要的检查手段,了解其他疾病的辨治方药及研究进展。
临床实习:第九、十学期安排临床实习,主要在附属医院、实习医院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中医临床科室轮转以及社区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方法在内科临床的参合应用,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等的辨证论治规律,病史收集及书写完整的中医病例;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规;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较熟练地运用辨证论治方法处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内科急、难、重症的中西医治疗原则和处理方法,内科常用药物的剂量和正确使用方法,内科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参加并了解内科急诊和危重病人的抢救,从而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技能训练,全面培养学生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能。同时安排急诊科、西医外科、心电图、放射科等科室实习,培养学生内、外、妇、儿等科室常见病的诊疗技能以及急、重症的急救技能。
第二课堂:积极开设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拓展课外学习、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自主学习、文化艺术等活动提供平台。坚持把第二课堂作为提升学生经典学习能力及拓展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阵地,构建以诵读经典、宏扬国学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体系,使之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同时实行双向选择的双导师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搭建名医平台,推行师承教育,强化临床实践,形成校内实验实训与医院集中实践的有机结合。
临床综合技能实训:第8学期进行临床技能综合实训,主要实训内容包括中诊技能、中药饮片识别、诊断学技能、西内能力、西外、急诊、小夹板固定能力以及中医内科综合、针灸、推拿能力。并于5月中下旬进行中医执业医师第一阶段考试,考试不合格者,不允许进入临床实习。
(三)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形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以期末总评成绩计算学分。其中考试课程总评成绩是形成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的总和,记分形式为百分制,考试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考核本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考试由教务处或二级学院在期末统一安排,考核方式可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实践应用能力测试等,着重考核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查课以形成性评价成绩为主,记分形式为百分制。
课程实验(实训)在课程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具体由课程教学大纲确定。预实习、临床见习等集中实践环节需提交预实习报告或见习报告,由实习单位进行评价,并经学院审核。
临床实习考核:各科实习结束时,必须进行出科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成绩合格方能进入下一个科室,临床实习结束时,需进行执业医师模拟考核,记分形式为五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
九、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