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学子伏牛山采药支农:以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与中医药传承新图景
伏牛山,这座横跨北温带与亚热带的秦岭东段山脉,因独特的地质与气候,孕育了1328种野生中药材,占《本草纲目》收录总数的85%,被誉为“中国第二天然药库”。北柴胡、连翘、山茱萸等道地药材在此繁茂生长,“西峡八味”更是构建起当地特色中药材产业体系。
7月6日清晨6点,天刚微亮,实践队员们便背上工具包,带着馒头、榨菜等干粮向深山进发。剪刀、镐头、塑料袋更是“标配”。“如果下雨就得赶紧把药材裹好,生怕药性流失。”队员们回忆,即便雨水打湿衣衫,回到驻地第一件事仍是细心清洗药材,再小心翼翼压制成腊叶标本。
在有着十余年上山经验的指导教师带领下,团队分两组沿预设路线考察。山路陡峭,队员们便成一字形缓慢前行;光线不足,就打着手电筒凑近观察;没有座椅,便席地而坐听老师讲解。“这是山茱萸,能补益肝肾;那是连翘,可清热解毒……”从植物种属、生长习性到药用价值,老师们现场授课,学子们边听边用手机拍摄根茎叶花,生怕错过任何细节。期间,他们还发现了天麻、重楼等珍稀药材,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愈发深刻。

实践队员沿山路上山采集药用植物。宋法新供图
本次实践任务不限于药材辨认与标本制作,还将为周边药农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咱们种的丹参总有些病虫害,收成上不去咋办?”面对当地药农的困惑,实践队员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吴茱萸、丹参、半夏等药材栽培手册,结合实地观察给出建议:“丹参要注意排水防涝,病虫害可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
调研中团队发现,当地药材种植以散户为主,多采用粗放模式,科学管理经验不足。为此,指导教师与队员们针对性讲解田间管理技巧、病虫害绿色防治方法,从选种到采收全程指导。“以前凭经验种,现在知道了啥时候施肥、咋防病害,心里更有底了!”西峡县药农李大叔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老师向当地农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宋法新供图
此次活动累计发放栽培手册百余份,解决种植难题20余件,为当地药材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让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致富草”。
“通过这次实践,我才真正明白‘药材好,药才好’的深意。”队员王同学说。课本上的药材图谱变成山间的鲜活植株,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化作指导农人的实用技巧,这种“知行合一”让她对专业有了新认知。

实践队员详细记录中药药材的名称。宋法新供图
活动最后一天,指导教师对队员进行的药材识别考核中,多数人能准确说出所采药材的名称、科属及药性,优秀的表现印证了实践的成效。正如团队带队老师所说:“我们不仅是在采集中药材,更是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在指导种植,更是在为乡村振兴播撒希望。”
从课本到实践,从实验室到田野间,南阳理工学院的学子们以青春之力,让古老的中医药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这场伏牛山深处的实践,既是一次专业技能的锤炼,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青年当以所学所长,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通讯员 王旭 宋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