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医圣故里:南工学子民间探寻,接续千年岐黄薪火
在中医药文化绵延千年的厚重画卷上,总有星光隐于市井。7月10日-7月11日,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寻找民间张仲景”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师生们,怀揣着对医圣的敬仰,踏上了一场特殊的寻访之旅。他们的目光穿透繁华街巷,聚焦于三位深藏民间、各具特色的中医师——乔纪梁、王玉强、黄俊铭。在药香与脉枕之间,学生们触摸着中医的温度,在质朴的对话中,感受着传承的千钧重量。

乔纪梁医生向实践队员分享行医经验。孟佳婧供图
推开乔纪梁大夫诊室的木门,浓郁的药香扑鼻而来。诊室里,老街坊们安静候诊,目光里是沉甸甸的信任。乔大夫戴着老花镜,正凝神为一位老者“望闻问切”。“孩子,细看这位老者的舌苔,苔白腻,脉濡缓,此乃湿困脾胃之象,当以燥湿健脾为要。”瞥见学生到来,他并未停手,而是如带徒授业般,将医德仁心融入每一次把脉问诊中。学生们环绕周围,2024级中药学的李婉钰目光敏锐,发现药柜中黄芪切片异常厚实。“乔大夫,这黄芪怎么切的那么厚?”老医者微微一笑:“此乃经验之谈,厚切方能煎透其紧实之质,药效方得尽释。”

曾智霖老师鼓励实践队员向王玉强医生学习。孟佳婧供图
寻访王玉强大夫,他的诊所简朴至极,一张旧木桌,几摞旧医书,便是全部。墙上泛黄的《本草纲目》图谱,见证着时光。“我这儿,没那么多大道理,就是‘见得多,手熟了’。”王大夫笑容质朴,最擅用田间地头的寻常草木化解小儿积食。“瞧这山楂、麦芽,再配上咱寻来的鸡内金,炒香碾粉,孩子温水送服,温和又有效。”说话间,他信手拈起一杆小巧的戥秤,指尖灵巧拨动秤砣,“中医的精髓在‘量体裁衣’,这一钱两钱的增减,便是疗效的乾坤。”这份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智慧,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医最本真的生命力。

黄俊铭医生向曾智霖老师分享书籍。孟佳婧供图
黄俊铭大夫的诊室,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气象。古朴的药碾子与锃亮的血压计、听诊器和谐共处,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非厚此薄彼,实乃与时俱进。”黄大夫向学子们展示他的“电子医案宝库”,十年问诊心得尽录其中,“从前靠心记,如今借科技之力,然辨证施治的灵魂,断不可移。”他以一例糖尿病患者的综合调治为例,详解如何将古方“消渴方”的精髓融入现代饮食管理与监测体系。“传承的真谛,不在固守形骸,而在以核心为锚,于时代洪流中破浪前行。”这番见解,为学生们打开了守正创新的实践之门。
深入交流,方见活水源头。“行医数十载,可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面对学生的提问,乔纪梁大夫沉默片刻,眸光深远:“十几年前,见到一个娃娃,生怪病,高烧不退,父母抱来很是着急。我寻遍医书,三剂药下,终于好转。那一刻深知,手中技艺,是悬壶济世的担当,容不得半分轻慢。”话语落地,实践队员们心里满是动容。

黄俊铭医生和曾智霖老师共同为实践队员答疑解惑。孟佳婧供图
学生们带着时代之问——“如何赢得年轻人信赖?”、“民间验方如何规范流传?”、“诊所如何焕发新机?”——虚心求教。王玉强大夫的回答如他本人般朴实有力:“无需刻意,看好病,信任自来。我建了个群,年轻人小恙线上问,抽空解答,他们便聚来了。”黄俊铭则强调专业与沟通并重:“用疗效说话,用年轻人懂的语言解释医理,用便捷的方式服务。”
寻访三位民间“张仲景”的旅程,远非知识的简单叠加。它是一场深刻的文化自觉与心灵洗礼,让年轻学子们更懂得中医药的薪火相传,需一代代人怀着虔诚与敬畏,俯身向民间这片沃土汲取滋养,在坚守根本中锐意求新。(通讯员 王旭 宋法新 蔡婧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