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青春闪光:南工“七彩假期”社会实践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老师,这个香囊真的能驱蚊吗?”“哥哥,下次还能陪我们玩拔河吗?”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苏店村,阵阵欢笑声从村小学的院子里传出。
7月6日,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一路溯光,医路同行”七彩假期社会实践服务队的12名大学生志愿者,正带着 当地留守儿童开展手工制作、体育游戏等活动,为这个偏远乡村的夏天注入了别样的温暖与活力。
苏店村是典型的劳务输出村,多数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村内留守儿童占比超过60%。这些孩子普遍面临情感陪伴缺失、安全感不足等问题。“第一次见到他们时,不少孩子躲在墙角,眼神里带着怯生生的好奇。”社会实践服务队负责人2022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若寒回忆道。
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志愿者们设计了“心语时光”“绘本共读”等温情环节。午后,他们搬来小马扎,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孩子们讲村里的趣事,也分享大学里的见闻。2023级护理学专业的杨茂娇发现,10岁的小雨总是沉默寡言,便特意陪着她画画。“第三幅画里,她第一次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说一个是自己,一个是我。”杨茂娇笑着说,这样的瞬间让所有志愿者觉得“再累都值”。

志愿者和小朋友们画画。杜佳森供图
通过持续的面对面互动,曾经拘谨的孩子们渐渐敞开心扉。他们会主动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会拉着志愿者的手撒娇,甚至会把偷偷藏起来的野果子塞给“小老师”。“陪伴不是简单的看管,而是用真心换真心。”指导教师王旭说,志愿者们用耐心与真诚,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情感的“安全屋”。
“如果遇到有人强行带你走,一定要大声喊‘我不认识他’,并往人多的地方跑!”在安全知识课堂上,2023级护理学专业的张屹宸正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讲解防拐骗技巧。台下的孩子们瞪大双眼,跟着他一遍遍练习呼救动作。
结合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志愿服务队将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护理学专业的志愿者们化身“安全教官”,通过动画短片、互动问答等形式,开展交通安全、防溺水、居家用电等主题讲座。他们还设计了地震逃生、火灾疏散等应急演练,让孩子们在“实战”中掌握自救技能。“以前不知道池塘边不能追跑,现在知道了,万一掉下去要大声喊救命。”8岁的小博认真地说。
除了安全知识,志愿者们还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融入日常。2024级的李欣怡教孩子们辨别过期食品,讲解“饭前洗手”的科学道理;大家还一起制作中药香囊,在缝制艾草包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手工技巧,还了解了传统中医药文化。“既能玩又能学,这种方式孩子们特别喜欢。”村小学老师感慨道。

志愿者提供药草让小朋友们制作香囊。杜佳森供图
“三、二、一,开始!”随着一声令下,孩子们分成两队展开拔河比赛,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科学实验课上,大家围着“会跳舞的盐”实验惊叹不已;绘画课上,孩子们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我心中的家”,稚嫩的笔触里满是对父母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憧憬……

志愿者与小朋友做实验。杜佳森供图
社会实践服务队精心设计了体育游戏、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多样化活动,在玩乐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与创造力。2023级护理学专业的李佳艺负责组织素质拓展,她发现,原本内向的孩子在团队游戏中逐渐变得主动,“有个小姑娘一开始总躲在后面,现在会主动给队友加油,还会出主意呢。”
活动中诞生的绘画作品、手工作品被志愿者们细心收集起来,计划汇编成《苏店村留守儿童艺术作品集》。“这些作品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也是他们创造力的展现。”高若寒说,他们还会整理安全知识要点,形成手册留给村里,让帮扶效果持续延伸。
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这段时光,不仅能给孩子们带去快乐与知识,更能唤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我们就像一束微光,或许力量有限,但希望能照亮他们前行的一小段路。”王旭说,团队将把这次实践经验总结推广,为更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贡献青春力量。
阳光下,孩子们的笑脸与志愿者的身影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医路同行”的温暖画卷。这份来自高校学子的关爱,正化作夏日里最动人的光,照亮留守儿童的七彩童年。(文中儿童姓名均为化名)(通讯员 王旭 宋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