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学子赴薛庄村,以仲景文化推普,创“语言+中医”帮扶新模式
本网讯(特约记者/王旭 学生记者/宋法新 蔡婧昱)7月1日,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仲景推普志愿服务团队”在河南省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将普通话宣传、制作香囊、中草药绘本教学、防溺水宣讲与互动游戏有机融合。21名医学专业学子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让乡村儿童与村民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语言能力、增强安全意识、感受中医魅力。
“先把艾叶和丁香装进布袋,再跟着我念‘香囊xiāng náng'。”在中药香囊制作课堂上,2023级中药学专业学生张佳佳手持药材标本,带领孩子们边制作边纠正发音。这种“药材认知+普通话教学”的模式让五年级学生李小雨兴致盎然:“原来‘陈皮'的‘陈'是前鼻音,闻起来香香的还能防蚊虫!”团队特意选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驱蚊配方,让孩子们在穿针引线间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千年智慧,累计完成了80余个中药香囊制作。

孩子们高兴地展示制作的香囊。杜佳森供图。
中草药绘本涂色环节则成为语言启蒙的“无声课堂”。志愿者戴琪设计的《本草萌绘》手册中,每幅药材插画旁都标注着拼音注释,孩子们为黄芪、当归等药材涂色时,需大声读出名称并造句。“我给‘薄荷'涂了绿色,它念bò he,能泡凉茶!”7岁的王乐乐举着完成的绘本兴奋展示,这种“视觉+语言”双重输出的教学方法使词汇量不多的儿童也能轻松学习。

志愿者教同学们认识中药材。杜佳森供图。
“发现有人溺水,先喊‘救命',同时拨打紧急求助电话,说清地点和情况”在防溺水情景模拟现场,志愿者岳家因现场演示救援流程,20余名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掌握“叫、叫、伸、抛”四字诀。团队创新将普通话口令融入安全教育,要求孩子们用标准发音复述急救步骤。“我们把防溺水口诀编成了普通话顺口溜,比如‘河边玩耍危险大,快叫大人来帮忙'”。同步发放图文并茂的《防溺水安全手册》,其中“禁止下河游泳”等警示语均标注拼音注释,方便村民学习。
团队负责人张佳佳展示着小朋友手写的学习笔记,字里行间既有拼音标注的药材名称,也有防溺水要点的图文记录。据悉,团队已将活动素材整理成《乡村推普与安全防护指导手册》,方便为以后的仲景推普活动提供可复制的参考案例。
套圈小游戏成为普通话巩固的“移动课堂”。志愿者在场地内摆放标有“枸杞”“连翘”等药材名称的靶子,小朋友需正确读出拼音才能参与投掷。10岁的小朋友成功套中“党参”后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总把‘参'念成cān,现在记住是shēn了!”这种“语言闯关+肢体互动”的形式,让原本枯燥的发音练习变成小朋友争相参与的趣味活动,吸引超50人参与。

同学们进行套圈小游戏。杜佳森供图。
这些丰富多样且成效显著的实践环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围绕着此次实践创新所实现的“三个结合”展开。指导教师王旭表示,此次实践创新实现了“三个结合”:将普通话推广与中医文化传承结合,让古老的中医智慧通过标准的普通话传播得更远;将安全教育与趣味活动结合,使安全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人心;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结合,精准地满足了乡村儿童与村民在语言学习、文化认知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需求。
夕阳下,薛庄村文化广场上回荡着孩子们背诵《本草纲目》节选的朗朗书声,手中的中药香囊与防溺水宣传手册在余晖中相映成趣。这场融合语言教育、文化传承与安全守护的青春实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多维动能。